九游体育据中国田径协会统计,2014年全国仅有51场马拉松比赛,而到了2019年,这一数据飙升到1828场。从原先的“底层运动”晋升为如今的“顶流运动”,近些年,马拉松风靡,“跑马”越来越被人们钟情。由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2023中国路跑赛事蓝皮书》显示,2023年全国共举办马拉松赛事(包含半马)622场,总规模344.5万人次。平均每天超过1场的马拉松赛事频率,让不少跑友笑言:“两条腿已经跑不过来了。”
赛事如此火爆,人们如此热衷于“跑马”,我们不禁思考,马拉松的魅力究竟何在?“马拉松热”的驱动力又是何?一连串的“跑马”赛事,又跑出了什么?
2018年,原本想在贵阳马拉松上先跑个迷你马试试的吴红梅,在身边人的鼓励下首次尝试了半马,最终以3小时15分的成绩完赛。那年她49岁,刚开始跑步。
“马拉松的魅力大概就在于,假如平时你只能跑5公里,那么上了马拉松的跑道,你会像打了鸡血一样,可以跑15公里甚至20公里。”吴红梅回忆自己的首次马拉松比赛说,跑不动的时候,听到赛道两侧传来源源不断的加油声,线中国路跑赛事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显示,40岁到55岁的中年人是各项马拉松赛事的主力军,参赛人群比例占“第一梯队”,完赛率和平均成绩也在所有参赛人群中最高。记者通过采访发现,“相比年轻人,中年人更注重健康管理”成为不少马拉松跑友的共识。
冯宇在万峰林马拉松今年44岁的冯宇从28岁那年开始跑马拉松,跑了16年。早晨醒来先跑上22公里,一周跑个五六天,已成为他这些年雷打不动的习惯。说到跑马拉松给自己带来的变化,冯宇自信地说:“我感觉没有变化,40多岁的我感觉和28岁时的身体状态差不多。”
在记者对多位跑友的采访中,一向体弱的杜艳南是为了锻炼身体,28岁时140斤的冯宇是为了减肥,13年前因为膀胱癌做过手术的顾庆义是为了增强免疫力“强身健体”几乎是大多数人回答“为何选择接触马拉松?”的第一答案。
贵州省田径协会副主席、裁委会主任、国际级裁判张优誉认为,马拉松是一项有效的有氧运动,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与此同时,马拉松42.195公里的距离会给人的身体和意志力带来巨大的挑战,完成它的人会拥有强烈的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坚持到底”“超越自我”这样的精神内涵深深吸引着部分跑者。
“还有一点就是马拉松的社交属性,很多人加入跑团,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因此形成了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交朋友圈,给生活带来了更多快乐。”张优誉说。
杜艳南在三亚马拉松作为黔安跑团的团长兼发起人,杜艳南十分认同张优誉。在一些人看来枯燥无味的跑步,在杜艳南这些马拉松跑者眼中却是最好的解压方式。“没有什么是跑一场步解决不了的。”杜艳南说,跑马拉松这几年来,她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单调的过程中学会坚持到底,以及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除了在跑团内认识新朋友,跑团与跑团之间也会经常交流,尤其通过一场场城市马拉松赛九游体育,跨省市的跑友们彼此友好交流、热情接待。2024年贵阳马拉松即将开跑,为了接待远道而来的跑友们,此次作为东道主的杜艳南已经在酒店定好了60多个房间,在她看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普遍存在亚健康的当代人更加注重对自身的健康管理。跑步因其低门槛、高回报率的特性被越来越多人选择。跑步热潮之下,近年来,马拉松也在全国各城市呈现“井喷”式发展。
今年3月24日,全国的路跑爱好者迎来本年度首个马拉松“超级周末”。据中国田径协会估计,当天,全国范围内有十几场马拉松赛事在各城市同时举行,至少20万名跑者奔跑在路上。在紧随而至的30日至31日周末两天,则约有40项马拉松比赛在全国各地开跑。自3月春暖花开以来,一个个马拉松“超级周末”接替上演。
在张优誉看来,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是最深层次的原因。在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各地希望通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这样一项“多赢”举措,来推动体育事业和产业同步发展,同时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影响力和关注度,拉动地方消费经济,推动城市全民健身热情。
而为何选择马拉松?在众多群体运动项目中,马拉松可以说是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运动,一场马拉松比赛至少几千乃至数万人参与。国际田联路跑事务部官员肖恩琼斯曾说,要想认识一座城市,跑步是最好的方式。不论是全马还是半马九游体育,这既是马拉松比赛的距离,也是感受地方文化和城市底蕴的体验之旅。“樱花季九游体育,越江湖”的武汉马拉松、让人食欲大开的重庆“火锅马”、在6月的“爽爽贵阳”开跑的贵阳马拉松,“跑一次马识一座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有的赛事“剧本”,吸引跑友来打开和阅读。
去年一年,杜艳南参加了18个城市的马拉松比赛。在她看来,以跑者视角去体验一座城市,与平常的普通旅游完全是两个不同感受。
“首先就是当地人的热情。”杜艳南说,在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引导下,当地人对赛事和运动员都十分热情,去到一座城市,只要参赛包一背,当地人就知道是来跑马拉松的,“那种热情的指引是单纯去旅游感受不到的。”
除了提供“情绪价值”,还有令人大饱眼福的“风景价值”。如今,如何利用好自身的自然地理文化资源去办一场充满城市特色的马拉松比赛,已经成为举办马拉松的各城市开“卷”的方向。比如,各地马拉松赛事的赛道设置都是精心设计以展示城市亮丽风景,许多城市宣布选手凭马拉松参赛号码布可免门票畅游当地景区等。
6月16日即将开跑的贵阳马拉松,不仅开设“贵阳马拉松专列”和“贵阳马拉松包机”,安排接站、接机服务,还将在赛事前夕特别策划“零门票、零距离、零商业”的“贵马之夜”路边音乐会,比赛当天则在赛道沿途设置极具贵州特色的民俗展演,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选手做好服务、加油打气的同时,也聚城市合力营造文明热情的赛事氛围,展现城市的活力和魅力。
举办一场马拉松赛事,至少上万人同时涌进一座城市,这些人进入城市三个小时后将产生吃饭、喝水等基本消费,停留半天到一天便会产生住宿等需求,在这个城市停留几天就会直接带动整个税收和文旅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这就是客观存在且有效的“马拉松经济效应”。
据媒体报道,今年3月落幕的桂林马拉松根据测算,因赛事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1.83亿元,并带动相关产业产生间接经济效益2.96亿元。无锡马拉松则是在锡马期间创造餐饮、住宿、交通、旅游等经济效益2.82亿元,较去年提升了45.5%。一人跑步、多人消费、全家旅游,成了马拉松赛事的新特点,更推动着举办地文旅产业和经济发展。
记者采访时,顾庆义和吴红梅夫妇刚回到贵阳,两人跑完兰州马拉松后,又从兰州出发跟着青甘大环线玩了七八天,两人的这一趟兰州马拉松之旅总共花费了6000多元,但在二人看来,这一趟超值。如今已双双退休的老两口都是马拉松爱好者,这几年来,因为马拉松跑遍了全国不少城市,今年挑选马拉松赛,二人都更倾向于去没去过的城市体验,顺便游玩一番,8月举行的马拉松将是二人的下一站。“我女儿说我们是换起花样去玩。”吴红梅笑言。
《中国马拉松人群与消费洞察报告》显示,中国跑友年平均花费为11418元,主要花在跑步装备和赛事开销上。马拉松赛事热,还带动着整个路跑产业链的发展。
“马拉松的装备主要就是跑鞋。为什么现在马拉松运动员的成绩在不断提高?和当前市面上各种加入了高科技的跑鞋分不开。”张优誉告诉记者,以碳板鞋为例,使用碳纤维板作为跑鞋的中底材料,能够提供强大的反弹力,可以为跑者在迈步时提供推力。
刘庆刚跑马拉松两年,至今他已为马拉松买了至少7双跑鞋。他坦言,自己并不算“装备党”,在马拉松装备上的开销并不算多,但算上这两年他前往大理、厦门、兰州等地参赛的各种开销,至今也投入了2万多元。
当下,马拉松的“赛事本体经济+赛事衍生经济”模式已逐渐清晰。据中国田径协会测算,到2025年,国内路跑及相关运动赛事数量有望增加至2500场,大众马拉松参加人次将增加至1000万人次。如此广阔前景,与之相关的赛事运营与服务、运动培训、旅游餐饮以及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将更值得期待。